故事词典 精品故事阅读鉴赏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传奇

传奇故事

​清缅战争:极盛的缅甸碰上极盛的清朝 长达七年的清缅战争可以看出清朝的脆弱 大清以持久战的形式拖垮缅甸

分类: 传奇 故事词典 编辑 : 故事大全 发布 : 10-21

阅读 :794

清缅战争是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年月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

缅甸,是位于中南半岛的一个国家,对于这个邻国,我们并不熟悉,大多数国人对其的印象可以用几个重点词概括,其中就包括内战,时不时就有新闻说缅甸内战把炮弹打到我国境内。任何一个国家,只要陷入内战都不会太富裕,缅甸的经济也比较落后,但想想曾经,缅甸一度是东南亚无可争议的霸主,差点就统一了东南亚。

缅甸能够当上霸主自然是有底子的,在历史上,缅甸一直是东南亚地区比较强大的地区,由于与古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区接壤,缅甸掌握着古印度和中国的一条商路,《汉书》就对此有所记载。

位于两大文明交汇区的缅甸受到两种文明的熏陶,开化程度远高于东南亚其他地区,在这些地区的人们还在丛林里欢腾的时候,缅甸这片已经开始农耕了。文明开化先放到一边,当缅甸这个地区第一次出现初步统一的国家,已经是公元世纪了,蒲甘王朝征服了诸多部落小邦,建立了涵盖今天缅甸大部分区域的政权,为缅甸的崛起打下基础。

蒲甘王朝还未实现统一东南亚的大业,蒙古铁蹄已然南下,元缅战争以蒲甘王朝的战败而告终,蒲甘王朝成为元朝属国,不久后灭亡,缅甸重新分裂成众多小邦,其中就有东吁王朝。经过数百年战争,东吁王朝终于在世纪统一了缅甸大部分地区,却又逐渐走向分裂,于世纪初被贡榜王朝取代。

贡榜王朝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却将缅甸推向极盛,它不仅统一了缅甸全境,还积极对外扩张。经过前三位君主的积极治理,缅甸吞并了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王国、中南半岛东部的老挝,又将东南亚另一大国暹罗摁在地上摩擦,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霸主。

这时候,安南处在内乱,柬埔寨和马来亚也不太平,一盘散沙的群岛诸国更加不可能是缅甸的对手,按理说,只要缅甸花点时间消化,化解暹罗等新占地的反抗情绪,再进一步统一东南亚并非不可能,而且这时候印度也不统一,调转枪口往西发展也有可能,但缅甸偏偏要将手伸向东边,也就是我国云南。

清朝此时也处在极盛的乾隆时期,但天高皇帝远,缅甸并不认为清朝有多可怕,先是凭借军力压服清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然后开始派出小股部队向清朝境内的土司强制收税。

处于中缅两国边境上的土司可以说是两边不是人,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他们往往会买两份保险,既向清朝交税,又向缅甸交税,但清朝境内的土司不同,有些屈服于缅甸的兵威,交了;可有些觉得我在大清治下,干嘛要向你缅甸纳贡?所以就上报了云南地方官府。

云南地方官府却搞绥靖政策,也就是不抵抗,就知道和稀泥,觉得就是缅甸那边土司抢个劫而已,又不是缅甸官方宣战,没必要上升到两国交战的地步,甚至有当地人主动出击擒杀缅兵,还被以“杀良冒功”的罪名处死。

清朝方面这么怂,自然增长了缅甸方面的野心,继续骚扰抢劫,还升级到掠夺人口的地步。消息报上去后,躺在温柔乡的乾隆帝火了,决定给缅甸以颜色。

当时清朝终于拿下了准噶尔部,又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取“旧土新归”之意,将之命名为新疆,这可让乾隆是龙心大悦,觉得缅甸也不过是个练级的小怪。但其实,清军的战斗力较入关时已经大为下降,而且武器方面甚至不如缅甸。

说个后话,清缅战争后, 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清朝火器技术落后,就上书请求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可乾隆不是康熙,康熙喜欢造大炮,乾隆觉得“骑射乃建州之本”,火器那玩意威力还没弓箭大,本来八旗兵就对骑射技艺松弛了,再加上依赖火器,只会更菜,还是算了。这个算了,对清朝的影响甚至超过清缅战争本身。

说回清缅战争,这场战争一共打了四次,清朝四战皆败,只不过第四战是两败俱伤罢了,缅甸也损了大半的血。

第一战的指挥是云贵总督刘藻,他只调派了云贵所属军队追剿,却只擒获人,对缅军毫无威胁,缅军抢够了东西才撤。可撤退和逃跑本来就很像嘛,刘大人一不小心就“看错了”,给北京的皇上写奏折说"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大捷”仅仅三月后,缅军再次入侵车里,并将其占领,还给清朝发文,宣布车里为缅甸领土!

刘藻急忙命三千绿营兵围剿,结果有一路清军被缅军埋伏,大溃而逃。乾隆闻奏大怒,将刘藻革职,刘藻惶恐不安,最终自刎。首战败北,乾隆多少认真了点,派出了器重的边疆大吏杨应琚,将其由陕甘总督调任云贵总督。

杨应琚先派出了小股部队进攻缅甸境内,由于缅军料到清军会进攻,早已撤退,清军轻而易举就攻占缅甸两个土司辖地。可缅甸早已坚壁清野,清军什么都没捞到,反而给高层造成一种缅甸很弱的假象。

云南很多官员包括杨应琚都被这种假象所蒙蔽,认为缅甸内部分裂涣散,不足为惧。前线的云南都是如此,远在万里之外的北京就更别说了,乾隆得了杨应琚的奏折,又翻了翻《明史·云南土司传》,觉得缅甸在明朝时就臣服中原,看来也是个弱鸡,哪有准噶尔难对付?乾隆下令杨应琚要少花钱、少用兵解决此事。

殊不知,此时缅甸的重心放在进攻暹罗上,暹罗大城王朝的都城已经被缅甸团团包围,缅甸没有过多的兵力侵略清朝,而清朝对缅甸和暹罗的情况一无所知,朝野上下都以为只凭云南的万余绿营兵就能解决缅甸。

在自大的支配下,清军主动发起了进攻,尽管清军人数多过缅军,但清军的劣势更多,云南的绿营兵几乎没怎么上过战场,作战意志薄弱,武器又不精良,带兵将领普遍能力不强,统帅杨应琚又是文人出身,不懂军事,这些因素加起来,导致清军屡战屡败。

战败是一回事,战报上却清晰地写着:“清军屡战屡胜,杀敌万人”。这慌扯得有点过了,刚刚过去的平定回疆打了百余仗,也就歼敌万人,云南才打了几仗就歼敌万人,你当砍瓜切菜呢?乾隆再一看地图,尼玛交战地点全在大清境内,越打离着内地越近。

乾隆派人一探,顿时勃然大怒,下令赐死杨应琚,同时派满人新秀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这时候,缅甸已经拿下大城王朝,暹罗只剩下残余军队反抗,缅军大部开始撤回国内。

两次战败,皆有轻敌因素,搞笑的是清朝朝廷仍然认为缅甸能够轻易拿下,战败只是因为绿营兵太废!而且清朝对藩属国情况一无所知,暹罗已经被缅甸灭亡,乾隆竟然还在担心灭掉缅甸后缅王逃亡暹罗!

明瑞是一员悍将,在平定新疆中,也立过不少军功,前往云南前是伊犁将军,已经是新疆大员了,但他跟乾隆一样,轻视缅甸,所以他的最终结局基本注定了。

灭掉了暹罗,缅甸可算是腾出手来了,清军增兵,缅军也增兵,明瑞的认知却还停留在上一仗,最终陷入缅军重重包围,重伤后自缢身亡,其他参战者或战死或被俘或自尽,清朝惨败。乾隆第三次大怒,并开始准备第四战。

三战皆败,清朝终于开始搜集情报了,知道缅甸不再是曾经的分崩离析,而是新兴的强权国家,暹罗已经被其所灭。三战下来,缅甸却不想打了,多次给清朝送去求和文书,盛怒之下的乾隆自然全部撕掉,下令组建精兵强将,誓要拿下缅甸!

尽管败了三次,但乾隆仍然认为拿下缅甸不是问题,因为他这次派出去的已经是清朝顶级将领了,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军队也换成八旗兵,还调了水师参战,这样的阵容,清朝拿不出几副的。

然而,缅甸也倾尽国力,与清军交战厮杀,再加上环境优势,远道而来的清军将士有不少都染病身亡,就连主帅傅恒也卧病在床。经过一番鏖战,清军杀缅军水师人、陆军人,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相继病死,清军和缅军可谓两败俱伤,尽管清军占据微弱优势,但却几乎不可能灭掉缅甸,参战清军厌战情绪高涨。

缅军也一样,缅军统帅诺尔塔明白缅甸无力支撑与清朝的长期战争,再打下去就得废了,所以双方不约而同地丢开了远方的君主,自行决定议和停战。几经交涉后,缅军名将领与清军名将领谈判定议画押,互赠礼物,正式停战。这场延续多年、花费清朝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然而,议和是乾隆和缅王都不想看到的,缅王直接就把议和书撕了,压根不想向清朝称臣,直到年后缅甸国力不行了,要跟清朝搞好关系才派出使节奉表纳贡。

而乾隆要等年后才能看到缅甸入贡,当时那心情能好才怪了,可他也清楚要再次动兵很困难,水土问题就非常头疼,第四战清兵非战折损比战损还多,傅恒回北京两个月就病死了。再加上小金川再次叛乱,土司问题才是重点,乾隆只能跟缅甸打外交战,互相口诛笔伐,却谁也不敢打了,缅甸消耗不起,清朝的钱粮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这场清缅战争对参战双方而言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双方都不是胜利者,非要说胜利者的话,那也只能是暹罗了,由于缅甸在战争中消耗甚巨,郑信带着残兵败将竟然击败了缅甸,建立吞武里王朝,随后的曼谷王朝更是延续至今,缅甸多了个头疼的对手,统一东南亚成了遥不可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