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逝世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年,李鸿章岁的时候。彼时的李鸿章,办过团练,稍微有了点名气,最多算一个“小V”。之所以还能算“小V”,也主要是因为他加了一个“大V”的微信,进入了他的朋友圈。那个“大V”,叫曾国藩。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年出生,岁中秀才,岁中举人,岁以“年家子”身份进入曾国藩帐下。什么叫“年家子”?就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年中的进士。在那时候,“同年进士”一般都互相抱团,官场上相互照应,所以本身就是个利益团体。曾国藩以“识人”闻名。当岁,身高一米八,仪表堂堂的李鸿章出现在曾国藩面前时,就被一眼看中。从后来的发展看,曾国藩对李鸿章也是刻意培养,确实是把他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和衣钵传承者。可以说,晚清三大名臣里,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拔和指点,可能还是会有左宗棠,但基本不会出现李鸿章。李鸿章一直恭恭敬敬地叫曾国藩为“老师”,自称“学生”,但在他岁那年,却和曾国藩闹翻了。闹翻是因为两件事。第一件事,当时负责追剿太平军的曾国藩,把大本营安扎在了安徽的祁门。当时是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坚决反对。他认为,祁门易攻不易守,且是个“绝地”,无路可逃,大本营安扎在这里是自寻死路。曾国藩不听。第二件事,曾国藩当时任用另一个亲信幕僚李元度守徽州。李元度文人出身,带兵到徽州后,不听曾国藩“坚守不出”的意见,贸然出击,徽州转瞬就被攻破。徽州是祁门的门户,徽州一失,祁门门户大开。曾国藩盛怒之下,要向朝廷参奏李元度的过错。李鸿章认为,李元度是曾国藩幕僚中资格最老的亲信,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直力挺曾国藩,还救过曾国藩的命,不应该因此就参奏他。于是李鸿章就带着一干幕僚,去和曾国藩讲道理。曾国藩还是不听。两个建议接连不听,李鸿章怒了,一气之下,决定拍屁股走人。李鸿章要走,曾国藩也怒了:老夫这么关照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要走?罢了,滚!后来呢?太平天国的大军果然直扑祁门,曾国藩退无可退,当时把遗书都写好了,把刀挂在帐上,随时准备殉国。幸亏手下悍将鲍超率援军在最后时刻赶到,在千钧一发之际解围。曾国藩后来再也不敢把大本营放在祁门了。而李元度后来被重新启用,平苗乱,修炮台,办洋务,还是做的有声有色的(当然,曾国藩后来还是密荐了李元度)。第一个故事,说的是李鸿章的“倔”。但“倔”的背后,折射处李鸿章当时的一些能力和见识,至少已不在老师曾国藩之下了。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年,李鸿章岁的时候。那时候的李鸿章,已经是江苏巡抚,算得上是一个中V了。更重要的,是手下有了自己的军队——“淮军”。这一切,还是靠曾国藩。就在负气出走的第二年,李鸿章还是在诸人的“劝和”下,回到了曾国藩的帐下。一方面,曾国藩发现帐中少了李鸿章,怎么都不顺畅,另一方面,李鸿章发现离开了曾国藩,自己也是一事无成。这次“复合”后,师徒俩再也没有翻过脸。曾国藩对李鸿章开始加速“提拔”——倾力帮李鸿章打造“淮军”,甚至亲自帮李鸿章订立营规,并把湘军中战斗力相当凶悍的几个营作为“嫁妆”送给李鸿章。年年初,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率淮军共个营人南下上海,开始在江浙地区与实力强大的太平军周旋。在上海,李鸿章不仅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更是开始和洋人打交道,将淮军慢慢更新为“洋枪洋炮”,发展到了、万人,羽翼初成。当时上海方面派出洋人的火轮来迎接淮军南下然后,就发生了“苏州事件”。年,李鸿章率军围攻苏州。苏州当时是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苦心经营的老巢,虽然李秀成已去救援天京(南京),但苏州城依旧是易守难攻。李鸿章当时得知,守苏州的“慕王”谭绍光手下八个“王”(太平天国后期封了多个王,阿猫阿狗都成了王)对谭绍光不满,密谋投降,便与对方联络。双方请当时的“洋枪队”(那时已叫“常胜军”)队长戈登(英国军官)作为证人,许诺只要八王献出苏州,均能加官进爵。结果,八王果然一刀割下谭绍光首级,送到李鸿章帐下,并打开城门,迎清军入城。清军入城之后,按照李鸿章后来的说法,发现太平军依旧占据着半个城池,要求兑现诺言。于是李鸿章在晚上就办了一桌酒宴,宴请投降的八个王。八王兴冲冲赴宴,酒酣耳热之际,被李鸿章安排的武士一刀一个,全都砍下了首级。之后,清军屠城,又杀害投降的太平军万余人。这就是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杀降”事件发生之后,舆论大哗。英国人戈登甚至拿着手枪要与李鸿章决斗。李鸿章避而不见,上表朝廷,说“常胜军”劳苦功高,赐赏银万两,随后又给了戈登个人万两。戈登随之偃旗息鼓。第二个故事,与其说这件事展现了李鸿章洞悉洋人心理的手段,倒不如说,暴露出李鸿章的一个“狠”字。
下一篇: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杨贵妃的故事:宠冠后宫,为何最终香销玉殒?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