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词典 精品故事阅读鉴赏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是怎么选皇后的?

分类: 中国历史 故事词典 编辑 : 故事大全 发布 : 07-12

阅读 :564

“后”字的来源皇后掌管六宫,是后宫之首,跟皇帝平起平坐,被称为“国母”。后来,这套体制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变化,也更趋于完整。然而,在奴隶社会形成的最初阶段,皇后的“后”字却并不是指后宫之首,而是用在君主身上。比如《左传》中记载:“龙一雌死,潜酷以食夏后,夏后飨之。”其中的夏后指的夏王,而不是夏王的妻子。《尚书·汤誓》中有“我后不恤我众”,“后”指商汤。直到东周,“后”字才被用在君主正妻身上。《礼记》中有“天子之妃曰后”,“后之言后,言在夫之后也”,意思是天子的配偶被称为后,是因为其地位在丈夫之后。又有“天曰皇天,地曰后土,故天子之妃,以后为称,取象二仪”。以皇后为中心的后宫制度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以皇帝自称,并确立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随着后宫制度的逐渐完善,到了西汉,便顺应产生了皇太后、太皇太后等称号。在皇权至高无上思想的统治下,皇后成为天下所有女人的表率和榜样。而且,皇后管理着后宫所有嫔妃、宫人,握有赏罚、生杀大权,负责维持后宫秩序。与此同时,皇后还承担者规劝皇帝,监督皇帝后宫行为的职责。因此,选出一位合适的皇后,是整个国家的大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皇帝在选后一事上不能随心所欲,要听从大臣、皇太后等人的意见的原因。清朝建立之初,努尔哈赤赋予了皇后更崇高的职责和权力。他明确表示,后世子孙不能因为迷恋后妃而荒废国事,凡是违背者,皇后都可以进行劝谏,并实行相应的强制手段。当然,这里的强制手段是针对嫔妃,而不是皇帝。《清史》上提及,如果有哪一位皇帝沉迷于某位后妃,导致不勤政务,那么皇后就会让内监在寝宫外读祖训,而皇帝在屋内必须下跪听训。如果屡教不改,皇后就会动用大权,惩罚后妃,轻则杖责,重则处死。清朝皇帝大多十分勤奋,大概也跟这严苛的后宫制度有关。除了统领后宫、规劝皇帝之外,皇后还有一项无比重要的职责,就是在皇帝去世、继承人尚未选出的时候挑选继承人,掌握废立大权,并在需要的时候帮助新君熟悉政务。这样一来,历史上便出现了手执国家大权的皇后,比如西汉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慈禧,等等。国母的选立皇后在一个国家扮演着“半边天”的角色,所以皇后的选立也有着十分严格的制度。一般来说,皇帝登基之后要立即册封皇后。当然,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是登基之后才有正妻。不少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有了太子妃,只要到了结婚年龄,皇室自然会为其选择一位正妻。等到登基之后,太子妃自然晋升为皇后。不过这也有前提,就是太子妃没有犯过重大错误,没有被废。如果皇后被罢黜或死亡,皇帝就要立即选出新的皇后。这也直接造成了后宫嫔妃为了登上后位而互相倾轧,于是便有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宫斗大戏。不过也有一些皇帝在皇后死后不再立后,比如朱元璋在马皇后去世后心灰意冷,不再立后。乾隆皇后乌喇那拉氏死后,大臣们上书要求再立新后,但是乾隆认为后宫之中没有合适的皇后人选,索性不再立后。不难看出,皇后的选立是个十分谨慎的过程。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皇帝宁愿不立后。一般情况下,皇后大多都是权贵、宗亲之女,出身名门,知书达理。但是在西汉时期,不少皇后都出身低微,比如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原本是平阳公主府中的婢女,汉成帝之后赵飞燕是舞姬出身。到了东汉时期,皇后的出身才被刻意重视起来。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挑选名门之后,已经成了选择皇后的默认条件之一。从此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后甄选,都会以名门望族为先。比如唐朝二十多位皇后之中,七成以上出于三品以上高官之家,而且祖上不是宗亲就是权臣。像唐高祖和唐睿宗的皇后,其祖上都是北周、隋朝时期的望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其家族成员也是从北朝开始就位居要职。宋朝亦是如此,皇后人选大多集中在将相之家。到了明朝,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所以在皇后选立方面,并没有挑剔出身,反而有时会故意选择一些出身平凡的百姓女子为后。明朝皇帝认为,百姓女子从小生活艰苦,不会娇惯任性,而且性格坚强,懂得感恩。这样的女子成为皇后,必然会珍惜身边一切事物,不会骄奢淫逸,不会暴殄天物。更重要的是,百姓女子来自民间,深知民间生活之苦乐,可以对皇帝起到很好的劝谏作用。于是,明朝后宫的秀女大多都是庶人,鲜有达官贵人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皇后的册立,都是由皇太后亲自过问。选择秀女的时候,皇太后会在幔帐之后观察、考验,凡是选中的秀女,就在臂上系上特定的手钏,没有选中的,就给些银两让其回家。不管皇后出身如何,通情达理、贤德聪慧都是必备的条件。尽管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道德败坏、工于心计的皇后,但大多数皇后都是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皇后的权威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皇后的地位不容僭越,极力保证皇后在后宫中有足够的权威。这个规定从以来就存在。后妃已经有嫡庶之别,嫡妻地位最高,庶室地位再高也不能超越嫡妻。而且那时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嫡妻之子继位,但几乎都是以后妃地位的高低来选择太子。在后宫之中,皇后就是最高权力的代表,她不仅是后宫之长,更是整个王朝的半个权力象征。因此所有嫔妃,无论是否受宠,见到皇后都要行君臣之礼。每到节庆,所有嫔妃都要向皇后请安祝贺。如果有嫔妃无视皇后权威,或者有僭越之嫌,皇后就有权利进行处罚。这种等级制度不仅是由皇后来维持,朝中大臣也都是维系者。即使皇后之位空缺,后宫嫔妃也要安分守己,如有越礼者试图一步登天,大臣们也会出面声讨。明光宗时期曾有个李选侍,因为受明光宗恩宠而飞扬跋扈,妄图登上后位。但是碍于臣子们的反对,李选侍不敢光明正大要求封后。明光宗去世后,李选侍便借机住在乾清宫,怎么都不肯走。乾清宫是皇帝和皇后住的地方,皇帝一死,新君就要入住。李选侍住在里边,即将登基的皇长子朱由校就无法入住。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好搬出礼法,称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只有皇后有资格陪伴天子同居,李选侍既不是朱由校的生母,又不是嫡妻,怎么能住在乾清宫,礼法何在,名分何在?但是李选侍依旧无动于衷,她要当的不仅是皇后,还是垂帘听政的“吕后”,左右朝堂的“武则天”。大臣们只能不断上书,弹劾李选侍,称“世间乌有天子逊宫人之礼,且此乾清宫,自祖宗相传是天子之居。即圣母在上,当居坤宁宫。太后居慈宁宫。选侍何人,而居乾清官不移耶”。李选侍最后还是抵抗不住如此强大的礼制压力,搬出了乾清宫。其实大臣们如此竭力维护礼法,就是为了维护皇后的权威,就是要告诉后妃,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当皇后。这样一来,皇后在管理后宫方面会更加容易、得力。后宫一旦井然有序,皇帝也自然会多放些心思在国家大事上。如此也不难看出,封建社会的后宫等级制度是为皇权服务的工具而已。

下一篇:清官海瑞为何能在大明王朝生存?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孝庄皇后清算老相好多尔衮的隐情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