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昭君得不到皇帝临幸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王昭君耿直清高,不肯贿赂画工,于是画工把她画得很难看,自然引不起皇帝的注意和兴趣。
汉元帝(前~前年),即刘奭,西汉皇帝。汉宣帝子。公元前~前年在位。爱好儒术。先后任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蘅等为丞相。宦官弘恭、石显为中书令,赏赐达钱一万万。又重用外戚史氏、许氏。统治期间,赋役繁重,西汉开始由胜而衰。
汉元帝竟宁元年春三月,匈奴呼韩邪单于,自请入朝,奏诏被批准。呼韩邪便由塞外启程,直抵长安,见到了元帝,行过胡邦最敬之礼以后,仍乞求元帝降公主以和亲。
元帝正担心边疆生出是非,希图暂时羁縻匈奴,省得劳民伤财,多动干戈,当下慨然允诺。等得呼韩邪退出,元帝回到后宫,却又踌躇起来,他一个人暗想前代曾有和亲故事,都是私取宗室子女,充作公主,出嫁单于。历朝以来,从没一次败露。现在呼韩邪亲自来长安,随从人等耳目众多,况且呼韩邪已经投降,今非昔比,若仍照从前的办法,必然露出破绽;但若以真的公主遣嫁蛮荒之地,于心不忍。元帝不禁愁眉不展。
当时冯昭仪在旁,她对汉元帝说:“后宫宫人上万,十之八九从未见过陛下一面。陛下平时要幸宫人,都是按图索骥,看见图画上面哪个美貌,就选哪个前来侍寝。这样拣取,就是陛下圣寿万年,也幸不完许多宫人。如今不妨选一个姿色平常的宫女即可。”原来元帝即位后,嫌后宫女子年长色衰,就下令挑选天下美女入宫,并让画工为她们摹画形貌,以便他每晚看图择其美者召幸。元帝便命人把后宫美人图,皆取至面前。元帝见了许多图画,哪有工夫细审,随便选定了姿色较陋的一个,命有司代办妆奁。
到了第二天,元帝特意在金銮殿上,设席宴请呼韩邪。酒至半酣,便命可将公主召出,以便与呼韩邪单于同赴客邸完婚。只见一群宫女拥出一位美人,袅袅婷婷地轻移莲步,走近御座之前辞行。元帝不瞧犹可,瞧了一眼,直把他惊得魂飞天外。原来此人真是一位绝代佳人。但见她云鬟拥翠,娇如杨柳迎风;粉颊喷红,艳似荷花映日;两道黛眉,浅颦微蹙,似乎有含着嗔怨的模样,仿如空谷幽兰,直令后宫粉黛失颜色。
元帝当下如丢了魂魄,忍不住轻轻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何时入宫?”她柳腰轻折,缓启珠喉,犹如呖呖莺声地奏道:“臣女王嫱,小字昭君,入宫已有三年了。”元帝听了暗想该女入宫多年,为何并未见过?可惜如此美貌,反让与外夷享受,本想把王嫱留下,另换一人赐与呼韩邪。回顾呼韩邪坐在殿上,只把一双眼睛尽管望着王嫱,不肯转动。元帝又恐失信外夷,且被臣民谤以好色的訾议。没办法只好镇定心神,嘱咐数语,闭着眼睛,将手一挥道:“这是朕负美人,你只好出塞去了!”呼韩邪看见元帝恍惚的神情,还以为骨肉远别而难舍,慌忙出座,向元帝跪奏道:“臣蒙陛下圣恩,竟将彩凤随鸦,请陛下放心,臣定会对公主优礼相待,子子孙孙,臣服天朝,决不再有贰心。”元帝听呼韩邪这番说话,仅把他的头连连点着,吩咐护送公主至客邸成婚,目送她起身出去,拂袖入宫。
心中怏怏地回宫后,元帝命将待诏宫女图取来细看,王昭君的画像十分中仅得形似两三分,还是草草描成,毫无生气。接着又把已经召幸的宫人画像一看,画工精美,比本人要胜过几分,始知画工作弊。便命有司将画王嫱容貌的这个画工缉拿审讯。有司将长安画工,一律传讯,当场查出,此人是杜陵毛延寿,为后宫画像时索贿不成的,都故意把花容玉貌,绘作泥塑木雕一般了无生气的平庸女人。案既审定,毛延寿欺君不道,绑出斩首。
王嫱字昭君,是南郡秭归人王穰的长女。王嫱入宫以后,照例须由画工画了容貌,呈上御览,以备随时召幸。毛延寿本是一名画家,写生最肖。只是生性贪鄙,屡次向宫女索贿,宫女都希望入宫见宠,大都倾囊相赠,毛延寿就从笔底上添出丰韵,能使丑易为西施、郑旦的容颜。若没有钱送他,便画作嫫母、无盐的丑陋相貌。只有王昭君家境寒素,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又生性奇傲未肯迁就,因此毛延寿刻意毁损。因此,几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后宫佳丽如云,毛延寿多年这样作弊,竟没有人察觉。此时,王昭君只得携了她的琵琶,跟着呼韩邪凄凉地走向漫天黄沙的塞外去了。
朝廷派出的卫护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长安大街,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风采;眼看如此风华绝代的美人,离开繁华的帝京,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垂垂老矣的匈奴单于,无不为之嗟叹不已。从长安到匈奴,是一望无际的大漠。昭君想到元帝和她分别时候的情形,心中十分凄苦,倘若不被画工作弊,一定得蒙宠幸。像她这般花容月貌,如在元帝身边,岂不是日夜笙歌?她一边走一边暗自伤怀。塞外是个不毛之地,每年自春至冬,地上不生青草。王嫱一个人自思自叹,自怨自艾,百无聊赖,无可解愁,只有在马上抱着琵琶,弹《出塞曲》,藉以消遣。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声声令人肝肠寸断。谁知天边飞过的大雁,见她如花美貌,听了凄婉的琴声,居然扑扑地掉落在地上。这个便是“沉鱼落雁”中“落雁”的典故。
出了雁门关,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直到天际。王嫱到了匈奴之后,呼韩邪倒也待她很好,号为宁胡阏氏。然而胡笳悲鸣,饮腥食膻,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逾岁生下一子,叫作伊屠牙斯。后来呼韩邪病死,长子雕陶莫皋嗣位,号为若鞮单于。那时王嫱尚是二十四岁的花样年华,若鞮单于见王昭君华色未衰,复占为妻室。她在匈奴已有数年,故国规矩,略知一二。胡人的习俗,父死可以娶母,她在若鞮登基的那一天问他:“你是胡人,我是汉女;你现在做了单于,我却不知从胡还是从汉?”若鞮道:“本国风俗如此,自然应从胡俗。”若鞮即封王嫱为阏氏;一切待遇,倒也和去世单于一样。后来昭君复生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又过十余年,昭君病逝。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四季都是青色,故时人呼为青冢。因她红粉飘零,远适异域,后人特为制了一曲,谱入乐府,名叫《昭君怨》。有人说是昭君出塞时在马上自弹琵琶,编成此词。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事迹,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都有记载。然而,在长达六十余年汉匈和亲期间,众多担负“和亲”重任的汉宗室公主无一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身份不如宗室公主尊贵的王昭君的事迹却均史有详载,而且衍生了许多新的故事。究其原因,是昭君的低微身份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同情与关切,加上各种民间文艺、野史小说的流传,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所以其离奇的遭遇,留给后世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
《汉书·匈奴传》所载昭君和亲事迹尚属简单实录,《后汉书·南匈奴传》就已经增添了诸如“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补充记载了昭君自动求行和元帝为昭君的美丽所动“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节。再至乐府诗人笔下,则出现了“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等所谓“昭君怨”、“昭君叹”之类的歌咏之作。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可见许多关于昭君的记述是逐渐增多的,其可信度不免会大打折扣。比如在葛洪的《京西杂记》中,就增加了画工毛延寿因向王昭君索贿不成,把王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痣,当时宫女众多,元帝选宫女只从画工呈上的画像上来识别美丑。
甚至关于昭君的名字也不能确定。一般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但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字不详。根据西汉宫廷规矩,宫女从入宫之日起,即不呼其娘家名字,因而不详其本来名氏字号,王昭君也不例外。《汉书·元帝纪》第一次提到“王樯”时,这“樯”字是载运她离开家乡所用的舟楫相联系,即她是位船只载运而来的王姓姑娘。后来《匈奴传》又称“王蜣”,都不是昭君的本名,只不过是一个记音义的符号。《后汉书·南匈奴传》改为“王嫱”,才使其名统一起来。“昭君”两字为封号,非官号,因出塞前夕,必须提高她的政治地位,才能达到和亲的目的,于是赐封为“昭君”。久而久之,昭君、王嫱这些标志她政治身份或出身特征的称呼,被当成她的名字。
另外王昭君出塞的原因,也有许多争议。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王昭君耿直清高,不肯贿赂画工,于是画工把她画得很难看,自然引不起皇帝的注意和兴趣。久之,渐生苦守掖庭之怨,恰巧匈奴前来求亲联姻,她便主动请求出塞和亲。但后世有人考证,认为毛延寿画王昭君像的事不可信。还有一说认为,王昭君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不同凡俗、胆识过人的宫女,为了摆脱宫廷牢笼的束缚,也为了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自愿应召,作为“和亲使者”远嫁匈奴。这恐怕有些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对民间故事的曲解意味了。还是王安石说得好:“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至于昭君后来不从胡俗,服毒自尽,这都是民间附会,和汉人对贞操观念的想象与苛刻要求有关,并非历史事实。“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怎样,或许只有无边的青草知道了。
下一篇:古代在后宫掀起腥风血雨十大风流艳后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揭秘三国时最著名的一起桃色绯闻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