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词典 精品故事阅读鉴赏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故事

乾隆惩治清朝头号贪污案始末 斩杀56人

分类: 中国历史 故事词典 编辑 : 故事大全 发布 : 12-01

阅读 :1061

清朝乾隆四十六年(年)发生了一起大案,准确地说这是清朝建制以来的头号贪污大案:甘肃贪污案。此案涉案人员之广、官员级别差距之大都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在这场肃贪风暴中,从封疆大吏到州县官员,贪污白银万两以上的案犯斩首人,免死发遣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者数十人。一场肃贪之风横扫过后,甘肃官场为之一空。有人总结甘肃贪污案的特点:无官不贪,而且是有组织、成系统、走程序地贪腐。

甘肃官场上演齐黑最穷省份靠输血

整个甘肃官场,当时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谁都别想洁身自好。在那样的酱缸环境里,谁都别指望做一只独善其身的“白乌鸦”。这种情况,有人称之为官场的“齐黑”效应。

在长达七年时间里,甘肃连续向朝廷谎报全省连年大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如果不是全体官员集体配合,一般情况下是很容易被揭穿的。要做到“齐黑”,那就必须要将这条权力链上的每一个官员都拖下水变成共犯,很多时候,还要把好人硬生生地逼成坏人。

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不是别人,正是乾隆皇帝曾经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

王亶望是山西临汾人,是通过举人捐纳知县走上仕途的,历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年),他从京官调任甘肃布政使,相当于甘肃省省长,受命办理收捐监粮。

在当时,甘肃可以算得上是全国最穷的省份之一。每年户部都要调拨巨额款项用于该地购买粮食,以抚恤当地的灾民,供应当地满汉驻军以及救济新疆之需。

乾隆二十三年(年),清政府规定:各州县存储米谷,大州县存万石,中州县储石,小州县存石,全国统一标准。以后又根据实际情况,对局部地区的粮食储备数额进行了调整。在当时,像甘肃这样的落后地区,当地的百姓没有其他收入,就靠两亩薄田来维持自己的生计。风调雨顺之年,老百姓都难以糊口,如果不幸摊上灾年,吃饭就成了大问题。

清廷也对这一地区出台了特别的抚恤政策:该省大州县存谷万石,中州县.万石,小州县.万石。由于区域之间差异性较大,根据不同类型,朝廷往往会制定不同的标准。

大小贪官一起上手挪用捐纳只收钱

为节省国库开支,乾隆二十五年(年),清廷特准甘肃及外省商民纳粮捐纳监生,就地解决缺粮之急。监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比如说,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叔祖曹荃,叔伯曹颜、曹颙也都是“捐纳监生”出身。监生并不是实际的官职,而是“晋身之阶”。通常情况下,读书人需要通过层层科举考试,取得进士资格才能做官。但对于那些达官显贵、豪门巨富来说,他们可以不用参加层层考试,只要用金钱买到监生的身份,就可以直接参加乡试,这就叫“捐纳监生”。

当时的甘肃就因这种方式而迅速张开了一张灰色的权力网。省内外商民跑到甘肃省的地盘上买来监生头衔后,他们并不奢望能够进京入国子监去读书。获得监生头衔后,他们已享有与秀才同等的权利,可以直接参加乡试进入官场,以监生资格加捐职官。

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的外商跑到甘肃的地界上来“捐纳监生”?主要是因为甘肃开捐的价格比其他的地方要低得多,每名监生只需捐麦豆四五十石。当时一石合千克,四五十石相当于千克上下,按照现在的大陆市价也就是多元人民币。

那些经手的地方官借此机会大捞特捞,挪用捐纳的钱粮。有的嫌收取实物太麻烦,还要折收银两,干脆就直接收钱。时间长了,政府也就摸清了底数,只好下令中止甘肃收捐。停捐之后,朝廷只好恢复拨钱购粮的老办法。这时候,户部每年都要给甘肃拨银一百好几十万两用来采购粮食。

布政使总督沆瀣一气谎报灾情吃户部

让乾隆皇帝感到奇怪的是,虽然自己每年都要向甘肃批拨专款,可这一地区年年都打报告上来,哭着喊着钱少粮缺。虽然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可老是这么没完没了地哭,难免会让人生疑。

乾隆三十九年(年),陕甘总督勒尔谨打报告要求恢复捐监旧例,乾隆皇帝同意了。但这一回,乾隆多长了个心眼。乾隆特选调精明能干、善于理财的王亶望为新任甘肃布政使,专责办理该省收捐监粮事宜。

王亶望走马上任时,向乾隆皇帝拍着胸脯保证,“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话说得冠冕堂皇,可暗地里却另有一番勾当。为了能够捞取好处,王亶望和总督勒尔谨在私下里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他们下令全省各州县捐监都不要再交纳粮食,一律折成银两收捐,全部上缴到王亶望和兰州知府(相当于省政府所在地的一把手)蒋全迪那里。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什么状况呢?白银滚滚而来,捐监粮却颗粒不见,各地仓储都是底朝天。

王亶望不愧是乾隆信赖的官员,在皇帝身边工作这么多年,他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皇帝也是冤大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你糊弄了皇帝,占了皇帝的便宜,捞了他一把,他照样给你发工资,照样给你印把子,照样提拔你当官。

但一国之君又岂是三岁的毛孩子?要让他当这个冤大头,还是需要动动心思的。对于王亶望这样的官场老油条,这并不是一道多么难解的题,他很快就找到了让乾隆当这个冤大头的办法。

他和蒋全迪二人每年夏、秋都在省府兰州秘密核计,无灾报有灾,小灾报大灾,以灾谋利。同时下令各州县也要按照他俩虚拟的数目,开销掉子虚乌有的“捐监粮”。各州县见堂堂的知府都敢带头蒙骗中央朝廷,也就跟在后面有样学样。毕竟上面追查下来,有高一级的官员在那里顶着,天塌下来也砸不着他们。

这股风气一开,整个甘肃地界的权力食物链,每一个环节都在上演着同样的猎食方式。

和珅打败仗牵出惊人贪污案人被斩杀

乾隆四十六年(年)甘肃爆发了苏四十三领导的暴动,甚至一度威胁兰州,皇帝急派宠臣户部尚书和珅为钦差大臣率军镇压,但和珅并没有军事才能,一战而败,却将责任推诿给下属,认为他们不听指挥。当督师大学士阿桂赶到前线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乾隆皇帝也已经洞察和珅的用意,将其召回身边。和珅为了挽回颜面,又借口说甘肃连绵大雨,影响了作战,乾隆一听立即生疑。清代规定督抚要向皇帝定期汇报雨水粮价,而此前甘肃一直报告连年大旱。在甘肃作战的阿桂同样奏报“雨势连绵滂霈,且至数日之久”,乾隆由此认定:“是以前所云常灾之言,全系谎捏”。官员谎报旱情必然是为了贪污朝廷下发的赈灾粮食,乾隆下令和珅、阿桂查办此案。

此时正好甘肃布政使(主管全省民政、财政)王廷赞赴避暑山庄觐见,他立即被逮捕审讯,王在百般抵赖后终于揭发了甘肃官员集体冒领贪污赈灾款项的事实。甘肃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卷入了这场贪污大案,在得知案情后,乾隆皇帝震怒:“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王亶望、蒋全迪处斩刑,王廷赞处绞首,勒尔谨赐死;贪污白银万两以上的案犯斩首人,免死发遣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甘肃官场几乎一空。事情并未到此结束。首犯王亶望被抄家后发现其家产折合白银万两,其中有不少珍宝和名贵字画,乾隆皇帝对此心知肚明,但当他检视这些抄没之物时却发现“多系不堪入目之物”,他推断必定有人调换吞没。乾隆四十七年夏,乾隆在避暑山庄询问浙江布政使李封和按察使(主管全省司法)陈淮,但他们均矢口否认。乾隆命令将抄家底册与物品一一核对,果然不相符,确实有人从中调换侵吞。在铁证面前,李、陈二人只好认罪,供出了主犯闽浙总督陈辉祖。陈辉祖被逮捕严刑审讯,交待了调换抄家物品的经过,被判斩监候,后被赐自尽。这算是甘肃集体贪污案连带出来的案件,结果导致了又一位总督被杀。陈辉祖的贪婪和胆大妄为令人惊讶,在甘肃贪污案被如此严厉处置后,他竟然还敢侵吞首犯的财产,想必是他心存侥幸和贪腐已经习以为常,没成想正好撞上了乾隆的枪口。

下一篇: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为何还能当30年皇帝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传国玉玺”下落之谜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